2019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
所属分类: 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 2020-06-18
概要: 2018年,乡村产业系统认真贯彻彻向中央和农业农村部的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渐进趋势,农产品精深加工有序推进,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农村创新创业风生水起,实现良好开局。
2018年,乡村产业系统认真贯彻彻彻向中央和农业农村部的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渐进趋势,农产品精深加工有序推进,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农村创新创业风生水起,实现良好开局。发展,重点突出,提高力度,强化措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2019年,乡村产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彻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巩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坚持推进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联农紧密的乡村产业体系,确保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以卓越的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2019年要夯实基础,力争用3 — 5年时间,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供给结构适应性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模式更加成型,经营方式体系初步重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明显增加,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在工作要求上,要强化“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农业内部产业协调发展。依托种养业,提升种养业,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进行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跨界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在生产一体化,农业内外,城乡两头高位嫁接,相互交融,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各方力量合力推进。 ,财政,工信,住建,交通,文旅,自然资源,生态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行动,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相互对接,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多方助动的工作布局。
一,加力推进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
(一)推进主体深度融合。支持发展行政区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发展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按照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发展公司化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抱团发展。
(二)推进业态深度融合。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元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中央。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等业态。
(三)建设产业融合载体。支持建设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销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乡村产业园。快速建设标准原料基地,精深加工转化,区域替代产业,紧密相关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新创造的集体主业强,百业兴,人气旺的农业产业强镇,认定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一)促进加工装备升级。合并农业农村部等15个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引导加工企业工艺技术“鸟枪换炮”,生产流程“机器换人”,营销渠道“电商换市”,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的加工关键技术装备,指导相关社会组织推出中国100强农产品加工企业。
(二)加强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综合政策,集聚要素,集中服务,集合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支持新型经营机构建设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企业,建设充足的有原料基地,有企业带动,有技术引领,有服务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促使产品通过后整理适宜进入精深加工。鼓励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立大量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识别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三)推进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进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乡村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种养加循环一体化,建立乡村有机废物收集,转化和利用网络体系。 ,信息化设施装备,推进清洁加工,促进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多次增值,节能减排。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
三,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一)加快开发特色资源。编制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编织,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增加特色品牌产品和个性服务供给,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开发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根脉。
(二)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中药材,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特色种养,加快建设绿色循环种植基地,配套发展加工物流,推动特色产品发展。扩大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项目实施范围,建设绿色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基地。
(三)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挥村镇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比较优势,发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稀有资源,开展差异化竞争,推进整体村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夯实产业基础,厚植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认定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四)创响特色农产品品牌。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技术法规程和产品标准,创响集合“独一份”“特别特级“好中优”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发布大量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名录。执行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营销电商化“三化”试点示范行动,实现营销突破化,质量可追踪。
四,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一)扩大龙头企业队伍。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和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下沉重心,布局到县乡村,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集聚。完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识别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新意识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二)培育产业化联合体。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广大农户分工协作,组建要素优化配置,生产专业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原料基地优,加工能力强,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示范联合体。引导联合体共同制定章程,明确权利责任,完善治理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各方面优势,提高农户参与度度,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扩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试点范围,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
(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产权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职工+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 +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关联结方式。合并农业农村部等6个部门,《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自行选点进行试点,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增添乡村产业发展亮点
(一)打造休闲旅游精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挖掘蕴含的特色景观,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优质资源,丰富的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开发特色产品,发掘村落历史,建设特色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耕体验,康养基地等,培育集合“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休闲乡村,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新推出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县。
(二)丰富的休闲旅游业态。强化规划设计和创新创意,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手段,提升“农家乐”,“农事体验”等传统业态,发展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摄影基地等高端行业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教育农园,创意农业,深度体验,新型疗养等新型行业态。会同发改,财政,文旅,教育等部门,改造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基础设施。
(三)提升休闲旅游管理水平。加快制定修订技术法规程序和服务标准,用标准创响品牌,用品牌吸引资本,用资本汇聚资源。组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培养素质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聚集区开展督导检查,保障服务规范,运营安全。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继续推出“春观花” “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活动。
六,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培育创新创业群体。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以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搭建能人返乡、企业兴乡和市民下乡平台,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实施农村创新创业“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大各方资源支持本地农民兴业创业力度,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引导农民工在青壮年时返乡创业。
(二)拓宽创新创业领域。支持返乡下乡人员、“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办特色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农商直供、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现代乡村产业新模式。培育各类新型融合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业态,推行智能生产、经营平台、物流终端、产业联盟和资源共享等新模式。举办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宣传推介第三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第一批全国优秀乡村企业家典型和第二批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新创业”要求,推动各类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集聚,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云平台,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模式。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建设100个国家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基地),确认100个农村创业创新人员培训、实训、见习、实习和孵化基地。务实办好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展示新成就,交流新经验,实现新发展。
七、大力推动产业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发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景观优势和文化底蕴,开发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产品,在有条件的地方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休闲旅游精品点。农业产业化强镇和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产业项目,逐步向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倾斜。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储藏,烘干,保鲜等设施。
(二)引导龙头企业建基地。依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带动贫困户进入大市场。组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县合作,开发农业资源,拓展产品市场,以产业带动扶贫。
(三)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组织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参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博览,会展等活动,举办扶贫专场,促进产销对接,带动品牌提升。组织国内大型加工,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科研单位赴贫困地区开展县企,村企对接活动,促进直销直供,原料基地建设,招商引资等项目对接。
关键词: 2019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